骁勇将军陈再道:长征路上的“最难最怕最苦”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

  我的将军啊!歌曲在线听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艺 记者 雷宇   30多年过去,麻城市退休干部史瑞林依然清晰地记得黄麻起义60周年之际,见到年近八旬的陈再道将军时的情景。当时,一提起“长征”二字,78岁的陈再道先是一怔,接着激动地说:“长征啊,真是一个奇迹,是红军创造的奇迹!”   8月5日,史瑞林向“再走长征路”记者介绍,印象最深的是以打仗勇猛过人著称的陈再道将军所讲述的长征中“最苦最难最怕”:最苦要数过草地、最难是翻雪山、最怕战士受伤生病。   陈再道出生于麻城县乘马岗镇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,自幼父母双亡,是村里出了名的顽劣少年。他原本姓“程”, 17 岁那年参加农民自卫队,报名时因不识字被错记为“陈”,就这么一直用了下来。   陈再道是和红四军一起成长的。“从黄麻起义开始,先是一个队、一个营,以后一个团、一个师,最后发展成一个军。我自己则在这支部队从一名战士一直当到军长,整整十年。”陈再道在回忆录中如是写道。   不论战士或军长,陈再道都喜欢在前线冲锋。1932年商潢战役,身为营长的陈再道被一颗子弹打中左臂,为了不影响行动,他用手指把子弹从伤口里挤出来,顾不上包扎,就冲上了战场。   陈再道的女儿陈江平记得父亲常说的一句话:“参加革命就要不怕死,豁得出去。”徐向前也赞扬他:“有陈在(再)道,饿虎难行!能攻能守,再道之勇!”   但这位骁勇将军也有“苦难怕”的时候。   “自古到今朝,看到鸟儿进去了,还没有见风儿送出一片羽毛。”老百姓把草地视为“死亡地带”,可红军当时面临着困局是——“后面追,前面堵,上面飞机炸,没有路走,只得走这里”。   途经遍布沼泽的四川阿坝若尔盖草地时,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陈再道想出办法,每人拿一根结实的棍子,探好路再落脚,拉开距离,弓腰前行,前面拉一把、后面推一把,顺利过了草地。   第二次过草地时,这个方法在全军推广,当时的红四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对他说,“陈再道,你的鬼点子还不少哩!”   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,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翻越的最高雪山。战士在棉衣外披上麻袋,腰间绑草绳,三五人拽着绳子互相照应着行进。饿了就吃雪块,万不得已才能动干粮,如此方才越过这道“鬼门关”。   此外,长征途经气候恶劣之地,生病是常事,战士以野菜充饥时有中毒,军中又缺医少药,眼见同伴死在半路上、马背上、担架上,他怕更多人伤亡。多亏当地老百姓送来土方土药,救治了不少红军。   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敏说,一开始自己还没有重视这位“草莽将军”,听了史瑞林的讲述才发现,“老陈”总结的经验还真是朴素有效。   正如陈再道在1984 年中顾委的一次会议上的自我解剖:“我是个大老粗,从没上过学,更没上过军校,可是我从千万次实践中学会了军校学不到的东西。”   资料显示,除了土方土药,支撑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棍子和绳子也是当地老百姓给的。“他们靠着竹棍木棍和群众,克服了这些最难最怕最苦。”李敏说。   “长征造就了我们不怕打压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”回顾漫漫长征路,陈再道对史瑞林讲道,“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百姓对红军的好。这一路下来,老百姓都坚定了信念,只有跟着红军前进,我们才能打胜仗;只有跟着共产党走,我们才会有出路。”   本报麻城8月5日电  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。阅读更多精彩资讯,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(http://app.cyol.com)   我的将军啊歌曲下载
发表评论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相关文章